徐州日报:从卓培部到敬文书院 改的不仅仅是名字

时间:2015-11-23浏览:652设置

 “这是‘卓培部’今年考上研究生的同学,65人中有35人考上了985、211高校,8人被保送”、“这是‘卓培部’学生获得的一些奖项,‘挑战杯’一等奖、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预赛省级一等奖”、“我部的赵炀同学2014年独自去巴西支教,被中央电视台报道”、“截止到2014年底,‘卓培部’学生出国出境总人数达130人,占全体学生总人数的26%”……6月12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的办公楼下,党总支书张立荣在介绍20多面宣传板上的内容时,一直在笑,语气中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6月1日,“卓培部”2.0版——“敬文书院”成立。它秉承培养精英的理念,将继续探索“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2015级新生中的部分精英学子,在新学年将在这里体验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

 理念:培养精英人才

 要谈“敬文书院”,就不得不提“卓培部”。

 “如果说‘卓培部’是1.0版,那么‘敬文书院’就是加强2.0版。”据张立荣介绍,成立于2011年的“卓培部”是学校推行“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的一项创新。从2011年起,江苏师范大学开始从入学新生中挑选优秀学子进入“卓培部”学习。

 “主要是根据两个成绩进行选拔,一是高考成绩(总分和单科成绩),二是现场选拔成绩。高考成绩是资格条件,高考成绩不好便没有机会报名了。选拔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又分两个部分,一是综合笔试(语数外等科目),二是面试。”该校教务处欧阳文珍副处长表示,“在满足选拔条件的情况下,‘卓培部’的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专业。”

 除了自主选择专业,“卓培部”的学生还享受一系列的精英“特权”:学校组织专家,根据科学的培养指标,专门为各个卓培班的学生量身定制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卓培教师班,实施“博雅教育模式”,开设了国学、艺术和体育等课程。而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也尽量选聘各科最优秀的课程教师任教。同时对卓培班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

 谈到设立“卓培部”初衷,江苏师大方忠副校长说:“我校设立‘卓培部’的初衷和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人才。通过这一精英教育模式,打造一批拔尖创新的人才;二是出经验。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能够为其他高等学校卓越人才的培养,如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事实证明,“卓培”计划确有成效。今年,被称为“黄埔一期”的首届“卓培部”学生已经毕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考上了985、211高校研究生,比例比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这些生源好的学校还要高。当大多数毕业生开始为找工作发愁时,“卓培部”的学生却被多家企业、单位争着要,早已就业无虞。

 收获:用四年时间去追赶并超越

 想成为“卓越”的精英学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卓培部”的很多学子却做到了,他们高考时虽没有考取清华、北大、南大之类的超一流学府,但4年后,却有可能已和当时仰视的“学霸”站上了同一起跑线。

 单奕便是其中一位。2011年夏天,当单奕接到江苏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内心一片迷茫,她不知道在这所并不是一流的大学里,能否达成自己的理想。四年后,她以保送中国科学院的成绩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2012年,单奕借“卓培部”给予的机会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访学项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深入美国大学课堂,接受和美国大学生一样的全英文教育。学校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美方老师营造的轻松课堂氛围,都给单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单奕说:“‘卓培部’给了我开阔视野的机会,让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更了解自己想要成为精英需要努力的方向。”

 做“卓培部”的学生难,做“卓培部”的老师也不轻松。由文学院选派,教“卓培部”中文强化班古代文学课的王立增教授说:“‘卓培班’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很好。首先,他们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他们更具有吃苦精神;另外,他们很善于发现问题,有批判意识。”担任“卓培部”英语导师组组长的潘震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卓培班”学子在学习上有激情有活力,他们那份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让人动容。他们身上有一股韧劲,喜欢思考、喜欢发问,给他们上课不轻松。

 当然,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学方式也肯定要有所不同。王立增教授说:“我教‘卓培班’学生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以一种切磋的方式教学。就作业而言,也是鼓励同学们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潘震教授则提出了“MOOC”的新型全英文课程,他要求“卓培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一定要走在全校学生的前面。

 除此之外,“卓培部”还开设国学、书法、国画、礼仪、逻辑学、中外文化、演讲与口才、影视戏剧鉴赏等博雅课程,提升学生人文修养。获第三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张甜说:“博雅教育让我们在忙碌之中陶冶了情操,感受了中华五千年的深厚内涵。它对我们当代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张甜说。

 改变:让人才发展更全面

 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 1000余年。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机构,书院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时间周而复始把历史书写到今天,书院早已不再是“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的所在。不少书院早已荒芜,即便保存较好,也成为供现代人凭吊经典的文物。

 2011年新学期开始,复旦大学正式对社会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教育。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复旦大学让“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6月1日,江苏师范大学在“卓培部”的基础上成立“敬文书院”,这是由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授牌的徐州高校内第一家书院,也是国内除香港中文大学、苏州大学之外第3所设立“敬文书院”的高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学生生活社区也将于本月末进入装修阶段,准备9月迎接第一批书院学子。

 张立荣书记说:“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的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从‘卓培部’到‘敬文书院’,这其中绝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书院是对卓培现行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卓培2.0升级版。”张立荣说,书院就是把宿舍改造成为大学生离开父母后的一个大家庭。如果说,学院是父亲,那么书院就是母亲。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则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书院的学生住在一起,也打破了过去同一专业学生“聚居”的状况,“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开阔眼界,完成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且积累了更宽阔、多层次的人脉。在教学方式上,书院还要推行导师制,即让一位老师联系几名学生,从选课、学习乃至人生理想等方面进行指导。

 “我们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要有出国、出境学习的体验,并参加广泛的支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去年开始,我们陆续送出了4名同学到美国参加全球商业领导力项目,还送出64位同学到香港考察、学习。‘敬文书院’的一个目标就是,每年都送百位学生利用暑期出国、出境学习,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体验。”张立荣告诉记者,“此外,我们还与多处边远山区的支教地点建立联系,每年输送大批学生去贫困地区支教。或许这些经历并不能在短期带给学生太多的变化,但我们相信,这些活动的体验过程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卓培1.0在创新中实现了突破,我们期待卓培2.0的精彩。全校上下通力合作、克服困难、不惜代价,将为书院配备最优秀的师资、提供最精良的设备、创设最适宜的环境,把‘敬文书院’办成能代表我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办学特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说。

来源:徐州日报 2015.6.15 5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15-06/15/content_322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