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晚报—— 书院制:大学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时间:2015-06-12浏览:461设置

 

 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6月1日揭牌。不同专业的学生,4年吃住全在一起,可跨专业、跨学校寻觅导师;每年送百余位学生出国出境学习;参加支教等社会实践

 昨日下午2点57分,网友davidxhzx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母校江苏师范大学成立“敬文书院”。这位同学还在微博评论中透露:“这也就意味着,2015年入学的新生将有部分精英学子可以进入书院生活学习,体验到以‘书院制’为管理模式的全新校园生活。”

 记者了解到,微博发布者为江苏师大一位大四毕业生,他所在的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在今年6月1日正式挂牌“敬文书院”。由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授牌,是徐州高校内第一家书院,也是国内除香港中文大学、苏州大学之外第三所设立“敬文书院”的高校。

 书院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高校设立书院并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似乎还是件新鲜事。什么是“高校书院”?书院制与传统高校“学院制”之间有何差别?一场以“书院”为名的教育模式改革,到底是一场具有探索价值的教育实践,还是停留在形式主义的一场“秀”?记者昨日来到“敬文书院”,对高校“书院制”进行了解。

 源起

 探索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一种实践

 不同专业的学生,4年大学时光吃住全在一起;生活在一片拥有厨房、咖啡馆、健身房的成长社区;学生根据非师范类和师范类专业,被划分在“校长班”和“卓越教师班”;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且从大一就可跨专业、跨学校寻觅导师;每年送百余位学生出国出境,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昨日下午,在江苏师大“敬文书院”的几位老师和同学的描述下,一幅未来书院学子的生活场景被初步勾勒出来。书院辅导员丁老师向记者介绍,6月1日书院挂牌后,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学生生活社区也将于本月末进入装修阶段,准备9月迎接第一批书院学子。

 据江苏师大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党总支书记张立荣介绍,江苏师大萌生开设书院制的想法有多年时间,学校卓越人才培养部从一年前就开始摸索和借鉴书院制的管理方式。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其与现代大学的联姻,对于师大来说绝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探索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一种实践,一种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书院制弥补了现代大学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缺陷,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摸索

 A、打破同专业学生的“聚居”状态

 “如果用坐标系来对书院学生进行定位,他的纵坐标是书院学生,横坐标则是其专业所隶属的学院。新生入学后,敬文书院将从全校新生中择优录取500位左右的学生,进入书院学习。未来,他们的专业课会在不同的专业学院内完成,课余时间都是与书院同学一起度过的,可以说不同专业的学生横向交融、纵向贯通。”张书记介绍说。

 书院制正在探索的是,打破原有的按照学院和学科划分学生的模式,将不同专业的精英学子聚集在一起,让这群孩子可以与更优秀的学生同行,也打通了同学之间跨学科交流的渠道。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大家庭。教育界也有一些声音,形象地将专业学院比作父亲,书院比作母亲,前者教会学生知识,而后者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素养与精神内涵。

 书院有意无意地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宿舍楼”的定义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强大的“成长社区”。宿舍的功能被重新定位,这里不仅是住宿休息的场所,更是沟通、运动、生活、娱乐、休闲的社区。

 不同于其他学院的宿舍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几乎不会设定休闲区域相比,在书院,宿舍楼内会为学生准备可供学生自己烹制美食的厨房、健身器材中心、学生自营的咖啡馆、洗衣房以及自习空间。“书院是学校中教育氛围最浓郁的地方,也应是最能感受大学文化气息和生活魅力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生活区硬件的提升,将原本的宿舍打造成一个功能齐备的社区。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生活,还能在一种自由、宽松、舒适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完成能力与精神的个人成长。”张书记说,“硬件条件的提高,仅仅是一个层面。对于学生更大的优势是,他们更容易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看到周围优秀学子的长处。”

 B、开设“校长班”,学生可找校长当“导师”

 有意思的是,书院的班级被分为两种,其中3个师范专业被称为“卓越教师班”,5个非师范专业为“校长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年级不参加专业课学习,而是参加“大文科”和“大理科”的基础课学习,同学们根据兴趣还可以跨科目学习,等到第二年再根据兴趣选择专业。“例如数学系学生可以选择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中文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经济专业。”张书记介绍说,“导师制的引入,也让这种新型模式更为人性化。导师绝不仅仅是学生到了毕业答辩时才有的专利,书院的理念之一,就是让导师和学生重新找回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更多地从围着自己的课题、论文团团转,回归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专业课之外,帮助学生成长。”

 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的应届毕业生路丁丁告诉记者,她得知未来到敬文书院的学弟学妹们大一就可以选择导师之后,羡慕不已。她告诉记者,“大一的学生可以跨学科,在全校范围内寻找心仪导师,甚至可以把校长以及外校名师当作自己的导师目标。导师与学生实行双选,在大学4年内,学生都可以就学业、课题、理想、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导师沟通。教育的灵魂是密切的师生互动,这种模式无疑给这种互动带来了最完美的注解,很羡慕学弟学妹们可以有这样的机会。”

 C、每年送百余位学生出国、出境学习

 “为人之道、为学之邦,应该为现代高校书院的一个终极目标。书院制的价值就在于弥补现行高校教育体制的缺失,成为其一种有益补充。在书院,学生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更在意的是如何让同学们通过书院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开阔眼界、提升社会责任、完善作为社会人的综合能力、具有开阔的事业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在谈到“书院制”的精神实质问题时,张书记向记者介绍。

 物理专业的单奕同学说:“去年夏天,我跟随学院到香港中文大学参观,看到了敬文书院学子的生活状态,感触很大。书院里的学生非常幸福,学校为他们考虑得很细致,在公寓设置了舞蹈房、阅览室、小图书馆、讨论问题的沙发区、咖啡馆。”

 记者了解到,虽然书院挂牌仅两天,但书院制的一些构想和理念已经提前一年时间在师大卓越人才培养与强化部尝试,每年派送百余名同学出境、出国的计划也是从去年开始实践。

“我们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要有出国、出境学习的体验,并参加广泛的支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去年开始,我们陆续送出了4名同学到美国参加全球商业领导力项目,还送64位同学到香港考察、学习。‘敬文书院’的一个目标是,每年都送百余位学生利用暑期出国、出境学习,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体验。”张书记告诉记者,“此外,我们还与多处边远山区的支教地点建立联系,每年输送大批学生去贫困地区支教。或许这些经历并不能在短期带给学生太多的变化,但我们相信,这些活动的体验过程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思考

 教育实践or创新“噱头”?

 书院是中国传统民间教育机构。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其中,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都是我国著名书院的代表。现代高校书院起源于英国,当前我国实行书院制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它是香港唯一仿效剑桥大学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现有敬文、崇基、新亚、联合等九所书院。

 记者了解到,中大书院制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已在大陆大学中迅速刮起一股旋风,不少大学都将实行书院制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尝试。2011年,复旦大学正式对社会宣布,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教育。紧接着,苏州大学也开始试行“书院制”。以“教育改革先锋”著称的南方科技大学也举行了“致仁书院”揭牌仪式。可以说,书院制已经在内地高校中风行起来,如今全国已经有70多所高校成立书院。

 然而,面对全国高校纷纷兴起的高校书院热潮,我们不禁思考,书院制的实施是否可以直接弥补现行高校教育出现的缺失,解决高校学生自我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精神问题?书院制风行,更现实的问题是,高校对书院制的宠爱到底是一场文化噱头地盲目追随,还是全新教育视野下一次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超越和反观?

 对此,张立荣书记坦言,“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高校的确存在对‘书院制’趋之若鹜的现象,一些学校也确实出现了把‘书院制’当噱头及草草收场、半途而终的状况。说到底,书院制形式好模仿、内容难传承,很多学校即便是模仿也只能做到形似,难以做到神似。这些问题,也是我校考虑开设书院制之前,多次论证并努力避免的。”张书记称,书院制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有利于对抗现行教育中的功利倾向性,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传统熏陶的好途径。书院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管理者不断加深对“书院制”价值与内涵的理解。书院制用不好,会成为“赶时髦”,用得好,将极大地有益于学生大学时代的个人发展。

 声音

 “为高校‘书院制’点赞”

 著名文化学者、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在了解到江苏师大成立敬文书院后表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书院制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现代大学借鉴的是西方办学模式,以“专”为目的,而古代书院则是一种综合性、多层面的文化组织模式,不仅强调学,还强调习,而“习”字的含义则为实践与尝试。古代书院在长期发展中,为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做出重大贡献,而高校书院将书院精神与现代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今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值得大家为其点赞。

 沉淀了上千年的人文精神与对真理的追求,是古代书院为现代大学能够提供的思想资源,也应该成为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当今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不利师生接触,也容易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疏离。书院这种小而紧密的群体有利于维持师生和同学间亲密的关系,促进沟通并培养归属感。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却成长于不同教育土壤中的高校“书院制”移植到本土学校是否会出现排异反应?本土高校如何结合自身需求,利用“书院制”进行教育改革,达到最初预期?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在试水“书院制”之前需要考虑的。文/记者 文佳

  新闻来源:彭城晚报 2015.6.4 A11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cnxz.com.cn/pcwb/html/2015-06/04/content_320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