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下午茶NO.52】 只此青绿,山河无恙——中国青绿山水画技法赏析及中国画精神解读

时间:2022-04-06浏览:10设置

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2021年8月开始全国首轮巡演,演出50多场,好评如潮。202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只此青绿》惊鸿亮相,引起了海内外热议,体现出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展览。它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经历。观众对《千里江山图》的喜爱,是心目中对国家壮丽山河的一种赞美。

本期敬文下午茶,让我们跟随我校美术学院张勤副教授的讲述,一起走进“只此青绿,山河无恙——中国青绿山水画技法赏析及中国画精神解读”。

张教授是我校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等各级展览并获奖,在中国画和中国花鸟画上造诣深厚。张教授从广受赞誉的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讲起,再谈到中国山水画的奥秘,以专业的角度给我们呈现这场穿梭千年的视觉盛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精彩回顾】

下午茶伊始,张教授就《千里江山图》展开作品介绍,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细节图,着重点明了“手卷”的画法和具有特色的皴法。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皴法的分类和手法,张教授播放了作画视频,将传统构图和远近关系的散点透视也解释得清晰明了。而传统工笔的染技法则是让大家更直观地体会到工笔的精细和秀美。

在介绍完《千里江山图》山水构图之后,张教授着重介绍了国画作品中另一个重点,即颜色的选择。王希孟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制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三绿,四绿多种层次的颜色,配以中国画中的“石色”,即朱砂、赭石等,完成了山水的色彩调制。这种取之自然的矿石,同绢上山水的自然,形成冲击力极强的青绿美感,这便成了山水经典风格的一种。

接着,张教授从历史文化角度对这幅名作进行了分析。在北宋末期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这幅《千里江山图》不仅承载了宫廷画师王希孟企图唤醒王室的希冀,更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爱国力量的体现和见证。这些情感和历史的交融,在画布上留存,如同依旧鲜亮的青绿色彩一般,给予后世一种连接艺术和家国力量。

然后,张教授还以《千里江山图》的技法,颜色,构图等方面为基础,以联系比较的形式向外拓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体现了民俗画中俯瞰与散点透视的结合,展子虔《游春图》的移步换景,可游可居。董源《龙宿郊民图》与王蒙《葛稚川移民图》青绿与浅绛的不同与相似。还从时间线上,将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名字串联到了一起。从文征明和沈周的“吴门画派”到唐寅的潇洒画风,再到石涛走向自然的画作,更有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

从古代到现代,无数的画家在不同的时代里进行着探索。青绿山水既是对原先中国画的传承,皴法多变,山水壮阔,也是后世作画的一盏明灯,指引了色彩同山水的结合与变幻。而在这些画卷的背后,都藏着历史的韵律,无数时代的情感也在其中晕开,让今天的我们被感动,被鼓励。只此青绿,山河无恙。中国画的美学从不止于视觉。

 

【学子感想】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青山绿水,咫尺千里。华夏千年山河壮阔俱入其中矣。

——20汉师蔡佳慧

 

在这次活动中,我通过张教授妙趣横生的线上讲解,细致了解了国画这看似和我们本专业学习稍有不同的艺术品类,但又在听取讲座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我们专业古代文学史之间的密切联系,实乃是受益良多。同样借用张教授关照现实生活的话语,唯愿“青绿千载,山河无恙”!

        ——20汉师 刘昕玥

 

在本次“敬文下午茶”活动中,我们跟随教授进一步了解《只此青绿》的台前幕后,创作背景等文化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教授的讲述中,我更多体会到的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岁月沉淀,是一份坚定的文化自信。

          ——20英师林琳

 

见过年少轻狂,踌躇志满的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看过张择端画卷上汴京的人间烟火,赏过黄公望眼中的富春江景,我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数万里河山、满京城的繁华都浓缩在薄薄的画纸之上,历经千年,依旧鲜活、依旧生动。我依旧可以透过画卷感受到画者那时如火的激情,沥血的温度。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与不朽。非常感谢张教授。

      ——21汉师 李洪兆